• 2247阅读
  • 1回复

“吊丝”现象:对发展机会不均的“集体焦虑”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发帖
35
PS币
7
主贴数
18
鲜花
192
违规
0
我的相机
canon
PS版本号
PhotoShop CS
辅佐软件
AlienSkin系列
关键词: 吊丝,背景
  嘉宾语录: Iymz2  
W6iIL:sp  
  ·网络流行语说明,在互联网的世界中,网友掌握主导权的大众性议程设置正在发挥作用。 GkC88l9z  
:ox CF0Y  
  ·“吊”字既不高尚也不雅观。但是,正因为它既不高尚也不雅观,它才获得了某种挑衅性、某种谐趣性、某种标志性和某种力量感。 ,-"]IR!,w  
C;ye%&g>  
  ·“吊丝”现象体现的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存在的无力感和失范感。一种无力感和被剥夺感蔓延开来,并以一种近乎网络狂欢的方式释放出来。 NAU<?q<)  
MDq@:t  
19vD(KC<  
  ·文化建设不要有洁癖,文化管理要把枪口抬高一寸。甚至可以说,要给所谓的“低俗”留下一定的空间,以便保持文化自身的活力和自我修复的可能性。 4<Y?#bm'  
[y:LA ~q  
  舆情背景 5jLDe~  
t(yv   
  “吊丝”这个并不雅驯的新词,从百度贴吧“李毅吧”传出后,迅速蹿红网络,让成人社会大惊失色。“吊丝”是指那些农村或城镇草根出身的年轻人,在城市的繁华中找到一份卑微的工作,缺乏开拓新生活的机会和勇气,自嘲或称呼同伴“穷挫矮”。在他们的另一极,是家庭背景不凡的“高富帅”,特别有女孩缘,而让“吊丝”成为流水般感情际遇的“备胎”。 \[&]kPcDl  
^v'Lu!\f  
  有网友感慨:打破士族门阀制度,庶族进入社会管理层,这是1000多年前中国社会制度曾领先世界政治史的重大举措,但今天,传统的门第观念悄然回潮,“拼爹游戏”从幕后走到台前。网友呼吁政府和全社会大力维护起点的公平和机会均等,莫让“个人奋斗成为了笑话,崇高理想变成了神话”。 9x1Dyz 2?F  
q ^gEA5  
  会商嘉宾: W{h7+X]Y  
d]^i1  
  张跣: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,中国写作学会会员,现代写作学会理事。 ~h/U ;Da  
tc',c},h~,  
  主持人: :+=*  
nr^p H.  
  翟薇,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。 *+z({S_Nv  
N#:"X;  
  会商实录: 6p@ts`#  
6xe |L  
  主持人:“吊丝”这类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上如此流行,您认为是什么原因? ^n]s}t}csV  
@RP|?Xc{?  
  张跣:“吊丝”是最新流行的网络语言的一种。网络流行语的类型范围非常广泛,它是网民智慧的火花,同时也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对大众表达的集中展示。网络语言不仅反映着网友和大众的悲喜爱恨,更集中体现了他们对于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的复杂的价值观。无论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作用是积极抑或消极,它所传达的民意都是不可忽视的。因为,任何一个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,都不会以个体或者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,它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,是社会集体创造的成果。 smU+:~  
6>Cubb>  
  相对于主流媒体的正式的或者说是正统的用语,网络流行语是另类的,体现的是一种亚文化。网络流行语的迅速泛滥,和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关系,尤其是和“主流媒体”与“自媒体”在功能定位、价值取向上的强烈反差密切相关。毋庸讳言,“主流媒体”偏重文化宣传而轻视信息传播,加之在构建宏大叙事的过程中过于功利化,人们对它通常采取“敬而远之”的态度;而以论坛、博客、微博等为代表的“自媒体”经过最近几年的“野蛮生长”,反而变成了某种程度的“新主流媒体”,成了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。网络流行语说明,在互联网的世界中,网友掌握主导权的大众性议程设置正在发挥作用。 tFQFpbI  
meWAm?8RI  
  主持人: “吊丝”成为网络热词,对此有不同的解读,有人认为自称吊丝纯属自嘲,而有的人则认为,调侃“吊丝”透射着某些人的优越感。在您看来,他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? ]3C8  
1}pR')YL[  
  张跣:“吊丝”一词意义很丰富,运用的方式和语境也非常广泛。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的,也各有其合理性。我个人认为,“吊丝”一词既有自嘲的成分,也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,但自嘲的成分远远大于优越感的成分。“吊丝”更多的透漏出来的是一种无奈,一种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力感。自称“吊丝”的人,既不是为温饱疲于奔命的真正的社会底层,更不是那些占据较多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力的社会中上层,而是一批正在奋斗中的青年人。他们通过多年的打拼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希冀和想象,但同时,面对日益沉重的发展的压力、面对社会不公、面对上升空间不断地被挤压,他们只能是自我排解、自我安慰、自我解嘲。如果说他们有某种程度的优越感,这种优越感也仅仅是因为对自己个人能力的些许的肯定。 fjFy$NX&>  
. <B1i  
  主持人: “吊丝”爆红,也引来了反弹。有文化学者在微博上批判说,“吊丝文化”是一种对社会拜金风潮的无奈掺杂的产物,亦充满了格调不高的低俗气。您认为该怎样看待诸如吊丝之类的似乎不雅的网络词汇?它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? 'zb7:[[7%  
I}WJ0}R  
  张跣:“吊”字既不高尚也不雅观。但是,正因为它既不高尚也不雅观,它才获得了某种挑衅性、某种谐趣性、某种标志性和某种力量感。对待它所反映出来的消极意义,其实我们既不必过度阐释,更不必过于紧张。不要首先用道德的大棒去敲死它,而是因理解它、分析它,寻找它的深层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原因。另外,我个人认为,文化建设不要有洁癖,文化管理要把枪口抬高一寸。甚至可以说,要给所谓的“低俗”留下一定的空间,以便保持文化自身的活力和自我修复的可能性。这一点至关重要。 rU O{-R  
uE$o4X  
  主持人:很多人认为,“吊丝”是弱势群体,而与之相对的“高富帅”则是既得利益者,而“逆袭”(即挑战)高富帅就成了“吊丝”们的使命。这种网络隐喻暗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 ;D1IhDC  
W#[!8d35$  
  张跣:当代社会现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,历史的、文化的、经济的、政治的、国际的,它有很多问题,甚至在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馆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裂,这是社会现实。但是如果认为,“吊丝”是弱势群体,而与之相对的“高富帅”则是既得利益者,这显然过于简单化,并且暗示着一种界限分明的社会对立,实际上,二者之间的界限明没有那么清晰。当然不可否认,“吊丝”的流行折射的是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分配方面的深层原因。 kYAvzuGRb  
^bG!k]U!2  
  主持人: 现在的网络上很流行通过恶搞、反讽等方式表达对社会现状的不满,吊丝只是代表之一。抛开网络流行文化,您认为现实中如何消除这种发展壁垒? C0%%@ 2+  
D/WS  
  张跣:“吊丝”现象体现的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存在的无力感和失范感。与此相关的各种恶搞、反讽等方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基本矛盾:现实世界中日益深化的科层化、社会分化同网络世界特有的扁平化、同质化之间的矛盾。社会结构本身限制了某些社会成员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资源、掌握话语权并达成自身目标的机会,于是,一种无力感和被剥夺感蔓延开来,并以一种近乎网络狂欢的方式释放出来。如果说这是一种发展壁垒的话,那么要消除这种壁垒无非两个基本方法,一是发展,在发展中调整和改革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分配方式,二是倾听,倾听那些以往听不到的声音,关注那些以往被漠视被忽略的力量。 LcXMOT)s  
OOCeZ3yF(  
发帖
3099
PS币
3193
主贴数
0
鲜花
3549
违规
0
我的相机
PS版本号
辅佐软件
其他软件
只看该作者 1楼 发表于: 2012-04-17
又学习了一个新词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下载失效,请在论坛管理处办公专贴反馈,查实有奖和补偿损失。
 
上一个 下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