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人读书,一般很少下功夫,大多数只是翻翻,对书只是敷衍一番,没有恭敬心。这种心态跟读图,跟老太太一边打毛衣,一边看电视,一个样,没有入心,所以收获很少,却自以为自己读了某某。时间长了,也就是最多记住了书名,没有深的印象,于治学无益。 S|{'.XG
读书不仅要注意力集中,入心,更重要的是要全面,文史哲一样都不得少。 e*7nq~ B5
古人读书之前,要集中识字,要懂得一些常识,包括生活的文化的等,所用的教材就是三字经、百家姓、千字文、幼学琼林、弟子规等。 wIv_Z^%V
接下来就是治哲,你看四书都是什么书吧。大学、中庸、论语、孟子,都是哲学。 0
s-IW
而五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。诗经是文学吧,可是孔子说,不学诗,无以言。可见,读诗不仅修养文学,还是学习为人处事的门径。 a19yw]hF5
读尚书、春秋,实际上就是治史,当然也有立身之教。 {p{TG5rwX
礼,是立身之必须,所以要读它。 @C]Q;>^|
易,是中国很重要的哲学著作,当然也有算卦的功能,作为读书人,对此,是看得很淡的。 ]5+db0
以后又要读很多的纪传体史书,到了清代就更多了,二十四史,好家伙,卷帙浩繁。 \m3;<A/3n
这样文史哲一溜地读下去,学问要不好都不行。 xMAfa>]{n
苏轼诗文词书画飘逸,不择地而出,固然来自悟性阅历,谁说不是因为读书呢? :+9KNy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