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,這幅圖片是在學習“昆山”斑竹貼子拿來的,感覺此圖很有“特點”!一看就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,
XNQPyZ2@|b 也就開個貼子來說說,或許會引起童鞋們的一些共鳴。
c)4L3W-x= ^"] ]rZ) 原圖
jhH&}d9
) m(!lDz3 ob]j1gYb 說到“
磨皮”,當你拿到一幅圖片怎麽做?我一般都得審視圖片存在什麽特點。就這幅圖而言,
8'#L+$O &N 首先讓你的感覺是否“色塊跳躍”嚴重?如果你就這樣子直接進入“磨皮”,不管你用什麽方法,
m"GgaH3, 在過程中一定會增加不少處理色塊過渡的麻煩。所以,先得對“跳躍”的色塊作個處理!整體上
2U@:.S'K 色調正確與否先可暫時放下,先求得一個你大概可接受的“緩沖”過渡,,。
t_w2J =2 ;.Y-e
Q, 針對這圖,我認爲紅黃色塊主要還是黃色塊影響較爲突出,可在PS中的“可選顔色”中直接
B,U|V 進入黃色先調整;如果是在用其他軟件的有“色彩均衡”器的可相應的直接調整,這麽一個
=B0AG9Fz 簡單的步驟可爲你後期磨皮帶來更多的便利。處理後是否整體上好多了?如圖示
6 l7iX]
:pvB}RYD {JQCfs 在這個基礎上再用你熟悉的“磨皮”方法進行磨皮,其實目前所有方法沒有什麽秘密可言,有的只
D-LQQ{!D5 是“技巧”上的差別吧了。這方面我就不展開了,和大家共同學習。
W<>R;~) 我也是在學習中,如圖
W0XfU`
A$70!5* ~Z' /b|x<3 注:
%>Mcme>(W 經過色塊均役、初步祛污,形成這樣一個“初圖”大約就是十來分鍾,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去細化是否容易
u4|)A4n 得多了?
m{f+!
qyzH*#d=Cf [ 此帖被老冰在2013-05-12 13:01重新编辑 ]